私立怡美托嬰中心

Monday, May 07, 2007

各位家長你們好:
前一陣子因為要準備考試,所以沒有好好的經營我們怡美托嬰中心的部落格,現在考試結束了,我們要好好的經營怡美部落格這塊屬於大家的園地。歡迎大家踴躍參觀。
我們的努力需要妳們的回饋與支持,有任何問題請你提出,我會給你回覆直到你滿意為止。但是我也希望妳們能確實嚐試和執行我們的建議,然後再回饋給我們,做為追蹤線索及後續研究。
我們討論的議題包含:嬰幼兒的生理發展、心理發展、疾病照護(各系統疾病和傳染疾病、先天遺傳疾病)、營養與健康、服藥須知、人格發展、懷孕前新爸媽如何準備(心理與生理)、懷孕後各期的注意事項和身體發生的變化、新生兒如何照顧、如何教養孩子、親職教育、幼兒安全、避孕與懷孕的迷思、親子關係等,討論的範圍可以說相當的廣泛。如超出我們能力範圍的地方,我們會請教專家為你答覆。
今天的主題是嬰幼兒0-2歲的發展:
嬰幼兒的社會發展,是根據艾瑞克遜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嬰兒期(0-1歲)的社會發展重點是『建立對照顧者的信任感,照顧者若是態度不一致或是拒絕,嬰兒則是學習到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危險的地方,長大後孩子的人格就會對人產生不信任感。』所以親子關係是信任與不信任發展的主要力量,這時期孩子需要抱抱時父母親就要抱抱孩子,滿足他的需求。
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是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嬰幼兒期(0-2歲)的認知發展重點是感覺動作期,這個階段嬰兒是透過發展中的感覺和動作來認是自身和外界的時期。這兩年中,嬰兒從一個反射和任意行為為基本反應的生物,成為目標導向行為的幼兒。在這個階段他們發展『物體仍存』的概念,也就是嬰兒了解某物或某人雖然看不到但是知道她們仍然存在。也就是他們知道媽媽離開後他還是有安全感,因為他知道媽媽會再回來。
這時期的孩子很好動愛探索世界是很自然的,尤其愛用嘴吧探索世界(因為要長牙齒,所以口腔會癢啊)。所以在此階段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但是住一步要影響他的探險行動,大人只要在他的身旁看著他,是否安全就可以。此時家中的藥物、熱水瓶、桌布都要收起來。一定要嚴禁孩子獨自去廚房、浴室、陽台、樓梯間、客廳等場所。
星期三我們來談0-2歲的發展第二集—發展原則

Sunday, October 08, 2006

兒 童 口 腔 常 見 的 問 題 有 那 些?
兒童口腔常見的四大問題是齲齒, 牙周疾病, 齒列不整與牙齒外傷.
如何預防這些問題?
1. 齲齒: 哺乳完畢之後, 請用紗布或牙刷沾水清潔牙齒表面, 建立 幼兒喜愛口腔清爽的感覺, 儘早戒除奶瓶餵食的方式.
2. 牙周疾病: 牙齒沒刷乾淨, 留下食物殘渣, 會刺激牙齦, 造成發 炎而形成牙周疾病. 請注意刷牙! 3. 齒列不整: 照顧好乳牙, 讓它不要因嚴重齲齒過早脫落, 而導致 齒列不整. 若發現齒列不整, 請早洽詢牙醫師!
4. 牙齒外傷: 幼兒不慎, 難免因意外造成牙齒的外傷, 倘若發生此 種意外, 也請儘速尋找有關醫師, 做最恰當的處理!
乳牙的功能:
健康的乳牙除了咀嚼食物, 幫助發音, 維護顏面美觀, 還有誘導恆牙正確萌發的特殊任務!
乳牙的重要性:
乳牙過早脫落會造成鄰牙的傾斜,導致日後牙齒的萌發不正, 異位, 甚至無法萌發, 因此牙齒排列擁擠, 容易造成齲齒及牙周病, 有時還需做齒列矯正的治療,不但費時費錢還增加痛苦!
由乳齒列, 混合齒列, 到恆齒列的演變:
乳齒列:
從出生六個月後長出第一顆乳齒 -- 下顎中門牙, 然後陸續萌牙至二歲半左右, 二十顆乳牙萌發完畢即完成了乳齒列. 直到六歲小孩就用這一套牙齒.
混合齒列:
從六歲到十二歲, 大約是國小時期, 正是乳牙要逐漸換掉由恆牙來替代的時候, 這個交替階段口腔中常是有乳牙, 又有恆牙; 故稱為混合齒列. 事實上每一顆乳牙的下面都有一顆恆牙在等待繼承它的位置, 適當時期脫落再由繼承者出來, 將是最理想的安排! 假如因為蛀牙或某種因素而乳牙提早去掉, 極易引起鄰牙傾斜過來, 造成原有空間喪失, 致隨後出來的恆牙不能排列整齊構成恆牙齒列不整的後果!

Tuesday, September 26, 2006

寶寶大小便訓練教戰手冊通常在寶寶2歲半左右可以開始進行大小便的訓練,對寶寶與父母來說,都是一項高度挑戰,訓練期間的長短,與寶寶的身心發展速度、學習能力有關,父母應抱持耐心與愛心,陪寶寶渡過這段期間,順利向「獨立」邁進一大步。PART1 Baby,are you ready?學習大小便自理,是發育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雖然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需求與本能,但就像訓練進食一樣,寶寶也需要在成人的指導下,經由不斷的練習,並在各種失敗中累積經驗,進而達到熟練與自理的能力。訓練寶寶自己大小便,前提是生理與心理已達一定的成熟度,太早訓練只會造成寶寶的心理負擔,或是親子間的緊張,以致徒勞無功。生理層面的成熟1. 直腸括約肌:在直腸括約肌發育得比較完全,能讓便便在直腸中停留較長的時間以後。2. 膀胱控制力:膀胱發育得較成熟後,以膀胱擴約肌的力量來控制尿液的「存」與「放」。3. 腹部肌肉:懂得擠壓腹部大肌肉,幫助便便排出。4. 能夠坐立與站立:在寶寶能夠自己坐立時,可以先試著讓他習慣坐在小兒專用便盆上;當寶寶可以站立或是靈活的走路、蹲下、起立後,表示肌肉神經也已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了,是訓練大小便的最佳時機。心理層面的成熟1. 聽得懂父母的的指示:當寶寶認知能力逐漸進步,即是指了解某些單字或語彙之後,才能聽得懂父母或照顧者對他所提出的口語指令,如「吃飯」、或「便便」、「噓噓」等日常生活中所必須的行為,並且願意配合。2. 能夠自己表達想上廁所:由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不可能24小時緊盯著寶寶,因此在他聽得懂大人在說什麼,也了解語彙與實際行為間的連結之後,在寶寶感受到膀胱盈滿或下腹脹脹想上廁所時,能立即向大人表達。3. 情緒穩定: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可讓寶寶在溫暖的環境中培養自信心與穩定情緒,對於新事物或新的生活技能學習,抱持高度興趣,更有助於大小便的訓練。這時後,你可以著手訓練囉!當寶寶的身體與心智發展到某一程度,會表現出某些生理徵兆或特殊反應,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就可以著手準備訓練他大小便了。對已經尿濕或便便的尿褲感到不快,要求你幫他換掉。尿褲能保持2-3小時以上的乾爽。喜歡跟著你一起進到廁所,看著你上廁所,表現出好奇、想模仿的樣子。在遊戲中突然停下來,摸著自己的下腹部。已能感覺出便意或尿意,來要求你帶他去廁所或是上他的專用便盆。BOX:女寶寶比較聰明?根據目前臨床上的研究或數據,都顯示出女寶寶較男寶寶能提早學會控制大小便,尿濕次數較少,訓練期間較短。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寶寶的主要照顧者,無論是母親或保母、托兒所老師都以女性居多,女寶寶除了在大人的協助指示下自己學習外,也可經由模仿女性長輩上廁所的歷程,快速累積經驗,自然學得比男寶寶來得快。PART2 訓練前的準備作好心理準備 這是一場長期抗戰,為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要先作好心理準備,每個寶寶的身心發展速度不一,理解能力亦不同,因此寶寶需花多少的時間才能學會自己大小便,並沒有一個時間表。在你教會寶寶一些如廁前的基本動作,如自己走到便盆前、脫下褲子、坐上便盆等,其實不需太多的時間,快則3、4天,慢則兩星期左右,寶寶便能連貫性的完成這些動作,困難的在於他能完全的靠自己的力量,熟練控制大小便。一般來說,至少需8-10個月,但也有些寶寶要到4、5歲才能學會。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只要切記用耐心與愛心教導,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讓寶寶感受到壓力或極大的挫折感,都只會造成反效果,學得更慢,甚至出現抗拒行為。要準備哪些東西除了訓練者自身先作好心理建設外,一些用具的準備,也能幫助你在訓練上更順利、得心應手。寶寶專用便盆或小型廁板褲型紙尿褲或可愛小褲褲會喝水尿尿的娃娃寶寶的心愛玩具寶寶喜歡的小點心好穿脫的褲子寶寶抗拒怎麼辦?在訓練初期,難免會碰上一些問題,最困擾的莫過於寶寶不肯配合,讓媽咪精疲力盡。有可能是時機未到,身心發展還不到一定程度,太早訓練只會徒勞無功;也有可能是生理的問題,如小兒常見的便秘,造成排便困難或是肛門疼痛而讓寶寶拒上廁所;也或許肇因於父母的不耐煩或責罵,讓寶寶產生抗拒心態。碰到這段瓶頸期,千萬不要以責罵或懲罰讓寶寶心生畏懼,更加退縮或抗拒;若是因便祕所引起的抗拒,只要能治療好,問題便能迎刃而解;若是寶寶還未準備好,再給他一些時間,「欲速則不達」,操之過急或態度嚴厲,只會造成反效果,及親子關係間的緊張,甚至影響寶寶日後的人格呢!若是寶寶還是對便盆很排拒,不喜歡與便盆直接接觸,可以讓他包著尿褲,坐在便盆上解便或噓噓,但這段過渡期不宜過長。如果小孩還不會表達要大小便,或者是還沒準備好,皆不宜訓練大小便。每個小孩的個別性不同,別要求或強迫他(她)。大人會發現訓練得很辛苦,事倍功半。 以下只能作參考用,只在時段的差異。一般小便在二歲半可開始訓練,三歲可訓練完成。一般大便在二歲半開始訓練,三歲可訓練完成。不管親友怎麼告訴你或教你,把它當作是參考,孩子是你的,你最了解。一旦孩子會用話語或暗示來告訴你,你就可以訓練了。大人如果發現尿布在二小時未溼時,可訓練小便。初期,先以一小時自動帶孩子去坐馬桶,解小便。(可作提醒用,因為孩子有時玩得太瘋了,會尿下去來不及講。) 在天氣溫暖時,光屁屁也不會冷的室溫下,來訓練較為適合。夏天最適合訓練。如有大小孩為模範或大人表現讓他學習,會學得更快。小馬桶可放在旁,刺激他想學習的慾望與動機。平時在未大小便訓練時,可讓他習慣坐馬桶。一般大便訓練先行完成。夜間小便訓練可能要到4-5歲才會成功。 可愛卡通小內褲可買起來備著,以作為獎賞用。以他喜歡的書中主角為模範,告訴他,某人也是如此的棒或某人也是如此的做,才會這麼棒。市面上也可買到訓練大小便的分解圖片書籍,念給他聽或給他看。同年齡的小孩可在一起玩,想大小便時,可互相觀摩,互相稱讚,這方法非常好用。在家時即告訴孩子在外面如何上廁所。外出時,可淮許包尿布(長途旅行),短途出遊可包可不包,端看大人的方便程度。(如百貨公司有洗手間,可不包;郊外不易找洗手間可考慮包,才不致造成困擾)。外出時,不要因怕小孩尿尿而不喝水。以娃娃為主角坐馬桶,讓孩子在一旁觀看,原來大家都一樣的坐馬桶,也讓孩子在一定的時間教娃娃坐馬桶。然後,讓孩子坐馬桶給娃娃看。找個他喜歡的娃娃,一起訓練大小便吧。(訓練娃娃不但可讓照顧者熟練技巧並且心理上有充分準備。) 男孩,爸爸教;女孩,媽媽教。但最好是固定照顧者教,因為可持續訓練且孩子有依賴信任感。不穿連身衣,儘量採取可立即脫下的衣物。不宜穿緊身褲(不好脫,尤其訓練期間,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不穿牛仔褲,其硬度會刺激生殖器,小孩會不舒服,一直摸小雞雞。讓孩子習慣不同場合的廁所大小便。查清楚為何孩子不上馬桶的原因,再訓練坐馬桶,否則易事倍功半,不易成功。記得大人是須要有耐心的,保持冷靜,這是過渡期,不要對孩子有訓練的衝動或預期成功的時間表。孩子是有個別性的,不要互相比較,否則會自討苦吃。如孩子不小心尿在褲子上,不要責備,先口頭上告知”尿尿了喔!濕濕的褲子穿在屁股上會不舒服,以後要告訴媽媽,我們去廁所尿尿。”  睡前一小時儘量少喝水,睡前帶孩子去上廁所。初期,預期孩子多久會上一次小便,一天內何時是孩子解大便的時間?大人心裏應有個底。天氣冷,搬家,父母分離,出遊,新弟妹出生時,能稍緩訓練,不急。